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
精品课程
 
 课程设置
 
关于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9/04/18 09:30:17

自《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8〕5号)颁发以来,思政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试点,以《思想品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校本教育改革为代表,探索总结出了较为符合滨海育人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深入总结和全面推广试点经验,巩固提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根据我校第一次教学会议精神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现就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深入实施、全国统编教材全面使用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最大限度地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显得尤为迫切。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要紧密结合我校实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着力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评价体系科学化,提高教学实效性、针对性,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结合当前在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思政课程改革的思路概括为“一改二参与三结合”, “一改”是把单项灌输式教学改变为注重学习效果的启发式教学;“二个参与”是指教师要参与到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上来,学生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来;“三个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育人目标要与滨海的育人特色相结合,广泛开展校本教育,课堂理论讲解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大课堂,把校内课堂和社会课堂结合起来,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给每一位学生建立思政类课程成绩考核手册,把课程的学分分为理论学分和实践学分,把能力培养和理论传授结合起来。

二、转变教学观念

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育人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敢于直面和正确回答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注重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师生互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切实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有效备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内容研究,定期就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与学生处的沟通,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定期研判制度,梳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提出教育引导的要求。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深化细化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做到因时施教、因事施教、因材施教。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上尝试1+1课程教学,即把传统的两节一次的讲授课变成一小节教师进行理论传授,一小节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专题理论传授+动态活动探究),广泛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运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新颖的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决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即要解决学习的针对性,又照顾到学习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筹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中国近代史纲要》筹建自己课程的网页,提倡和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采取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社会上的专家队伍的作用,积极聘请社会专家与思政课教师联袂讲授必修课。精心遴选政府部门、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客座教授,以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参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改革。

四、规范实践教学

按照教育部等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结合各门课程性质特点,形成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产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红色旅游等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与科研实践活动,积极探索依托网络开展虚拟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形成更有利于社会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每门课程都要争取在今年之内建立2个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

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统筹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社会实践资源,把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计算课时,计入学分。任课教师要对学生教学实践进行指导,按照教育部社会实践教育文件要求,对教师指导活动要计入工作量,并纳入到年终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思政部今年将评选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品项目和思政课教学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入选教师在各类评优评奖中优先参评。

五、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成绩评价指标,把考核重点从单纯考查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转变为全面、客观考核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程跟踪,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分数构成状况,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考核。

六、完善保障机制

搭建交流平台。推出“名师讲坛”, 通过王文俊老师联络青岛讲师团,支持教学名师走上社会讲坛、媒体讲坛,从2012年开始,坚持每年举办教学论坛,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开展思政部教学竞赛活动,引导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资源。本学期要在学期末前开展“精彩一门课”、“精彩多媒体课件”、“精彩教案”、“精彩案例”等精彩系列评审活动。并为建立优秀课件库、实践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研究成果库、问题解析库、示范教学库等做好资料的积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培育教学名师。遴选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力争在5年内建立起思政、心理以及就业指导的梯队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七、加强教学管理

开展教学督导。思政部组织教研室主任成立督导组,定期深入班级开展随堂听课调研,进行现场指导。各教研室、课程组之间要相互听课学习。

改革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情况听课督查,并督查结果作为对教师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和依据。逐步形成教师自我评价和领导、专家评价相结合、教师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各教研室、课程组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教学实际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