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筑牢青年学子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多维度推进爱国和国防教育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8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教育厅《大中小学爱国和国防教育共同思政课工作方案》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各教研室力量,以思政课程为核心载体,从理论学习、教学创新、实践赋能等多维度发力,将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2025年秋季学期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思想动力。

一、深学细悟明方向,凝聚育人共识

学院第一时间组织教师开展《方案》集中学习研讨,逐字逐句解读核心要求与目标任务,深刻把握“将爱国和国防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各教研室先后召开“析爱国之理 敢挺膺担当”主题备课会,结合不同课程特质与学生群体认知规律,统一教学思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明确“探理明意—追根溯源—廓清认知—笃实践行”授课逻辑,概论教研室聚焦“爱国情怀培育、国防意识塑造与理论知识传授”融合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锚定专升本学生思想需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则立足课程历史脉络,构建递进式教学框架,为后续教学实践筑牢思想根基。


二、分层施策全覆盖,精准对接需求

为确保教育无死角、效果最大化,学院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群体,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

老生群体: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深化理论讲解与实践引导,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强调“认知—信念—行动”转化;概论教研室结合“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红色元素,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前辈爱国担当,同时聚焦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新时代国防教育要求。

新生群体:针对2025级本科新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打造“课堂深耕+实地感悟”模式,课堂剖析爱国精神历史演进,实践组织参观滨海学院博物馆红色文化展;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提前规划教学内容,保障新生同步接受系统性教育。


三、创新载体强互动,激活课堂效能

各教研室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多样化形式让爱国和国防教育“活”起来:

互动课堂焕生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均设计“我的爱国‘DNA基因检测’”分享活动,引导学生从祖辈参军支边故事、家乡红色地标记忆(如解放阁、孟良崮)、自身志愿服务经历切入,具象化理解个人与国家的联结,激发情感共鸣;概论教研室在“九一八”事变主题思政课中设置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分享历史感悟,深化“落后就要挨打”的认知。


资源整合提质效:概论教研室组织教师观看“大国担当”全国思政课视频,联合区域内红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开发实践教学案例库;各教研室同步组织师生收看山东省爱国国防主题演讲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思政大课,以鲜活现实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队伍协作聚合力: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将国防教育延伸至辅导员队伍,提供统一教学参考与活动方案,结合辅导员一线观察优化课程设计,形成“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格局。

四、实践赋能重转化,厚植家国情怀

学院以“理论+实践”双轨模式,推动爱国和国防教育从课堂走向实地:

红色研学强认知:概论教研室组织2023级学生赴青岛市档案馆,参观“青岛地区抗日战争档案陈列展”一战会址纪念馆”,通过珍贵档案、实物展品,感受青岛人民抗战历程;开展“从青岛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主题宣讲,以周浩然、李肇岐等英雄事迹为线索,让红色历史可感可触。


     

主题活动激担当:概论教研室以“九三阅兵”为切入点,开展“铭记历史回声,担当时代使命”开学第一课,从“历史回响—时代强音—当下对话—未来使命”四维度,传递强军梦与中国梦;“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组织专题思政课,缅怀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激发学生民族气节;此外,还举办“大国担当”主题征文活动,2023级本科学生提交观后感余篇,字里行间彰显“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五、成效初显启新程,砥砺前行再出发

本次系列活动的开展取得显著成效教师教学思路更清晰、方法更丰富,互动式、场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同学们对爱国国防主题的学习兴趣持续浓厚,初步形成“认知—情感—行动”的育人闭环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方案》要求为指引,立足思政课主阵地,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育载体,深化爱国和国防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路径,引导青年学子将家国情怀融入成长成才全过程